尘封的记忆

假如说,父母在不远游。

用我肩口的棉糖湿润你心中的暖伤。:

其实纵观龙应台的三本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就能很清楚触摸到一个女性作家在家庭生活中脉络。

更是实证了那句话,我们都是时代的孩子。

第一次读龙应台是大学的时候,真真儿的惊艳到了。并不是说她的辞藻惊艳,而是原来一个女性作家的文字力度,也能够如此厚重。

无论是《目送》中那句经典的形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还是《亲爱的安德烈》里这段话: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其实在我大学刚刚毕业那会儿,看到上面这段话的时候,心里一惊。我的母亲从没有给过我这种观念,实际在她那一辈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的观念里,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

后来我看《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时候,心里有一个观点也越来越明晰。就是在这个浮躁的大环境里,你不应该随波逐流,从而选择追逐着金钱和利益走。而应该跟随你的心、你的兴趣,那么总有一天金钱和名誉会跟上你。即使没有跟上,那么可能穷困潦倒就是你的价值。而其实心里要想摆清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

我不喜欢看那些心灵鸡汤和打了鸡血的成功学,就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大家好像都太急躁了。我总是试图跟自己强调,慢一点,再慢一点。在快节奏里,去过慢生活。

龙应台的这本《孩子你慢慢来》是最近看完的,起初觉得太细碎了。整本书看完之后,才恍然大悟。那种一个母亲在抚养和哺育自己的孩子时的心情,细腻的就像把水揉进面里。同时推荐大家看一部法国电影,叫《幸福时刻》。

然后我们可能才会了解,成长和生活,哪有那么的理所当然和轻贱。

其次就是一个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力,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是中德混血。我总是记得龙应台说:“而你我之间,安德烈,是有差距的;那个差距既是时代之差,也是文化之异,甚至是阶级的分野。”

然后在《孩子你慢慢来》的最后,安德烈写道:“那是第一次,我发现,德国是一个母亲不熟悉的异国文化,在这个异国文化——我的本土文化里,我比她还行。”

然后果然《孩子你慢慢来》也好,《亲爱的安德烈》也罢。都在实证龙应台在《目送》里形容子女与父母关系的那段话。

所以在中国的教育哲学里浸渍的我们,假如日后为人父母,是否也应该多学学放手呢?

再反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内心的慨叹总是成片。我时常会想,自己少年离家,十年来不曾陪伴父母,是不是一种错误的选择。说,父母在不远游。而这期间所有的不在场,缺席便是缺席了吧。

这些岁月,再也无能在其他的方面弥补回来。然后就想起,14岁时我爸爸送别我时的眼神和铁青的脸色。和一向强硬的妈妈,坐在木地板上沮丧的神情。

再在这种怅然之中,想起那句目送。


附注:

微信订阅号 汪拾叁

一直希望能跟自己的读者有一个比较深层的沟通,也会推送一些不同于在lofter发布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关注。


评论

热度(342)